淘宝一千零一店

淘宝一千零一店是一个令人难忘的项目。这个项目是业务一个时期里顶层决策的缩影,伴随了业务转型的整个周期。非常荣幸和参与这个项目的成员一起经历了项目从0-1、1-2的整个阶段。这个项目在停止维护半年后依然在行业内获奖,面对这些殊荣与诸君共勉。

一个小而美的初衷

淘宝有非常丰富的中小商家业态,涵盖了想象力的方方面面。在我们商家走访的过程中,有遇到过在城市里离职的夫妇前往深山采集植物制作标本的小店,遇到过专门为人修复破损布娃娃的爱心小店,遇到过替人认领植物放在西南生长最后变成了一座花园的小店…

这些听起来离谱,但却温暖甚至带点传奇色彩的故事,在淘宝却是每天真实发生的。只是,他们因为规模小,不受算法倾斜,一直难以被用户发现。这个项目最早的初衷,就是希望让尽可能多的小而美的特色商家,因为这个项目被用户发现。

要让年轻用户注意到这些店,
就不能使用循规蹈矩的方式。

手机淘宝的产品框架有很多,和店铺有关的,千遍一律只有个性化商品为主的店铺模块。那类模块和商品信息流混在一起,容易让普通用户分不清楚哪些是介绍店,哪些是介绍商品,更不用提打动年轻消费者。

重新构建一个店铺发现类的框架是淘宝一千零一店频道0-1的第一步。而这一步核心的关键,是让用户完成从“这是什么品”到“这是什么店”的转移。

框架的核心创意来自于“云上街区“的概念。这一概念背后是希望将用户扁平化的线上浏览体验立体化,将原本货架式的店铺塑造成可感知的立体形象,将原本枯燥的模块页面浏览方式改变为更加立体直观的街区探索。通过立体化增强店铺特色以及用户浏览、逛的体验。

“云上逛区”的框架概念,并非目标颠覆性的创新,只是作为整个店铺导购类的行业在用户体验上多年乏善可陈、固步自封、暮气沉沉的回应。

我们服务的中小商家,大多数在店铺运维上有一定的弱势。他们有些甚至连店铺装修都存在困难。他们有些品不会拍摄,品类也很偏门,如果只靠传统的以品带店的货架模块,他们并不会占优,特色更无法体现出来。平台的算法并不会关怀中小商家,但我们会。


为了帮助那些有特色但不会包装自己的中小商家,我们会参与进去提炼出他们的特色,用美术的手段帮助他们还原一个应当有的理想化的开店形象。这个做法,会牺牲很多传统意义上频道的点击效率,但从服务弱势商家的视角上这件事情的意义却大过效率。

项目第一期上线后,获得了较好的口碑,成功立住了淘宝一千零一店的品牌IP。为了能让更多被挖掘出的中小商家有机会参与进来,项目的第二阶段,是规模化和活下去。

在成本有限的前提下承接规模化的业务诉求,需要设计在产出方案之前就精打细算。盘点一期利用率较低的设计资产,改良体验方式,新增商家分层的效率承接,逐步降低开支。

频效优化,将一期自由滑动的街区约束为上滑信息流,释放约30%左右建模及开发工作量。店铺放大页全面改造,保留海报氛围的同时,加入特色货品、商家模态的信息补充,近一步缩短用户认知商家特色的信息路径。全局产品组件化,制定规则约束迭代,与技术同频,降低60%后期街区上新开发成本。为业务拓宽商家规模化提供健康的基础。

要让商家得到更多曝光,就需要到处找资源赚吆喝。商家提供权益,业务谈资源位,产品谈大促合作,设计提供大促互动承接方案,在半年几乎所有大小大促都报名参与,最终拉动了人均探店频次,提升了频道DAU。

受到质疑,
也收获荣誉。

淘宝一千零一店自上线后便有许多不同声音的评价。在以转化效率为主的人眼里,这个项目显然效率不高;在长期缺乏平台关注的商家眼里,项目给予了较为友好的关注,整体探店的方式也打破了以往纯以品带货的货架方式,获得了商家和行业的好评。在市场传播领域,该项目也屡获行业专业奖项,从内部市场大奖到外部数英奖再到最近长城奖的获奖,项目美誉度的波长在持续。

不论是何种视角看待这个项目,本质上没有那么多的冲突,无非是对结果或目标的衡量各有主张,事物的评判标准并非是唯我独尊的。作为项目核心成员,能够切实的为平台一些微小的小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会远比手握资源却不干事要踏实的多。

虽然项目已经阶段性的落下了帷幕,但属于淘宝中小商家小而美的奇迹还在发生着。相信以后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淘宝一千零一店。

篇幅有限,如需了解更多,欢迎来信继续交流。